比特幣不再能讓你致富,那山寨幣有機會嗎?

比特幣不再能讓你致富,那山寨幣有機會嗎?

文章自 CryptoJelleNL

如果你在過去一年中有在持續關注加密貨幣相關的推文,或許會看到幾則我發布關於看漲行情的內容。在過去的三年裡,我持續分享對於市場的看法,而僅有一次是像現在這樣,公開表達我的偏見——在 2021 年 4 月退出市場的時候。

這就是我近期文章〈驅動下一波牛市的三種敘事〉的開頭——與你現正閱讀的文章標題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本篇文章中,我將深入探討比特幣「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樣能成為白手起家的工具的幾個原因,以及山寨幣如何取而代之,成為這個角色。

比特幣熱潮結束了嗎?

首先我要聲明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強烈看好比特幣。我相信我們正處於牛市的早期階段,並且我相當肯定,比特幣將在不久的將來,達到六位數的價格。儘管這個價格目標聽起來不錯,但六位數的比特幣價格只比現在多了不到 300%。

當我們考慮到比特幣收益遞減的影響(每個比特幣牛市的回報比前一個低),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認為,下一個牛市將不會將比特幣推得更遠,或者說,至少不會超過——舉例來說,15 萬到 18 萬美元的範圍。

然後是市值。如果比特幣的價格達到 18 萬美元,那麼它的市值將超過除黃金之外的所有單一資產。而 15 萬美元的價值就足以使它成為世界第二大資產,能與蘋果(Apple)互相競爭。

比特幣作為一種資產已經成熟,這意味著要推升它的價格將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實際上對比特幣價格設定了上限,至少目前如此——直到另一個大規模通膨循環發生,所有資產都大幅上漲。

從本質上來說,雖然我認為比特幣是一個非常穩健的投資,但它的上漲潛力有限,而許多人進入加密世界是為了「成功」,那麼比特幣可能不再是最好的選擇。

山寨幣不一定能讓你致富

好了,我們已經確定僅僅購買比特幣可能不會讓你成為億萬富翁。它可以讓你從四位數升到五位數,或從五位數升到六位數,但如果你真的想提高自己的淨值,你就需要承擔更多風險。

這是否代表著你應該在看到下一個 HarryPotterObamaSonic10Inu 時,投入你全部的淨資產呢?不完全是。距離加密貨幣 OG Cobie(CryptoCobain)分享下面這則推文已將近六年,而這個方法在今天仍然有意義。

他以四種顏色的金字塔表示他對加密貨幣的方法,分別是紫色、橙色、綠色和黃色,其中紫色代表他投資組合的最大部分,黃色則代表最小部分。投資組合的部分越小,Cobie 允許自己承擔的風險就越大。

這種策略告訴你,應該將大部分資本投入相對風險較小的投資,比如長期持有比特幣,同時只將較少的資金投入高市值的山寨幣,並更積極管理的低風險持倉。接著,以較小的金額投入中市值項目,並少量投入高風險投資,例如鏈上的小市值項目和/或槓桿交易。這種方式相當耗時費神,但正如下方的梗圖想傳達的——錢並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這種方法的另一個好處是,它有效地允許你承擔更多風險,同時最小化了財務損失的可能性。即使你失去了投資組合中風險最大的部分,你仍然擁有一個堅固的基礎。不過更高機率的是(尤其是在牛市中),你的冒險行為很可能會獲得回報。

結語

過去的牛市讓你可以只透過買比特幣賺大錢,但我認為這種方法不會再產生類似的結果。如果你已經在之前的週期中賺了錢,你可能可以僅專注於主流加密貨幣,但如果你想利用這個週期擺脫繁忙的生活,就必須付出更多努力,不斷研究不同的潛在投資機會,重新評估你目前的投資組合,並將有限的資本投入你最信任的項目中。

花時間去找出對你最適合的策略是值得的,無論是採取風險分級的被動方法,或是投入更多時間進行積極交易。無論你的方式是什麼,別忘了進行風險管理,在做出任何財務決定之前,務必進行盡職調查。勇於冒險,但也要有應對逆境的計劃。

祝你在制定交易策略時一切順利,並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幫助。


作者免責聲明:本文基於我有限的知識和經驗,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或形式的投資建議。

編者註:CryptoJelleNL 提供了對加密貨幣行業的見解,他進入金融市場已有 5 年以上的時間,主要專注於股票市場和加密貨幣的長期投資。在看著投資收益滾滾而來的同時,他也為多個平台撰寫文章。從現在起,他也將為 Alpha Circle 貢獻自己的見解。

追蹤他的推特:https://twitter.com/CryptoJelleNL


▲ 本文內容已被翻譯成不同地區語言並在多個平台共享。如因不同語言釋義而導致不一致的內容,請以英文官方網站之版本為準。

▲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提供之資料僅供參考,各項內容並非投資及交易策略建議,亦不構成任何產品或服務之要約、要約招攬或建議,僅作為知識性及學術性分享,任何人據此等資料而做出或改變操作之決策,須自行承擔結果。文章資訊請依 WOO 官方媒體平台發佈為主。

▲  本文僅供學術研究參考之用,不代表 WOO Network 之立場或觀點。

We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To find out more, please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By clicking "Accept", you consent to our cookie and Privacy Policy. Or you may click "Decline" to refuse to consent.